“上热下寒”是中医特有的症状描述,通俗理解就是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同一个时期内,上部表现出热性上火,下部表现出寒性冷痛,截然相反。对应现代医学的症状比较多,比如:口腔炎症、咽炎、眼耳鼻炎症、失眠、神经衰弱、腹泻、关节痛、水肿、尿道炎、膀胱炎、月经异常,等等。
上热下寒是困扰人们千百年的难题,最早记载于《灵柩》一书,描述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医圣张仲景认为是“寒热错杂”,治疗要“寒热并用”,记载于《伤寒杂病论》。
上热下寒不同于绝大部分中医病症,其它病症是有一个主症,兼有其它症状,用药施法可以盯着主病“擒贼先擒王”。上热下寒有两个以上的病症纠缠,主次较难判断,而且遣方用药需通盘考虑“寒药”、“热药”,一不小心就伤阳耗阴伤正,引起新的问题。
而老百姓自行对付上热下寒,就更容易出错了。比如,身上存在上热下寒,上火用清热降火药,寒凉用温通滋补药,结果清热药加重了“下寒”,温补药加重了“上热”,病情更重了。
上热下寒也成为衡量中医水平的“试金石”,有的中医采用三步法:疏通肝气——健养脾胃——引火归元;有的采用三段分治:打通中焦——清虚火补肾水——调畅气血;有的干脆盯住用药,不是用半夏泻心汤,就是用交泰丸。这些思路和用药有合理的一面,但多多少少有“单打一”的倾向,导致病情容易复发。
所以,辨证治疗上热下寒存在3个奇特的现象:
1、病情不难判断,但很容易治错,临床上比较常见,出现寒症更寒,热症更热的问题。
2、病因不难找出,但很容易辨错,多见于吃撑了、贪凉了、太懒动、压力大、湿气重,但虚实搞错了。
3、思路不难确认,但用药差点火候,比如扶正祛邪、固护脾胃、引火下行归于肾等等,但达不到标本兼治。
这些问题归于一点,就是“上热下寒”比较难治,治了容易复发,成为中医重难点问题,患者比较头痛,尤其在秋冬之交、冬春之交,深受困扰,以中老年人、体虚人群、妇人多见。
其实,上热下寒只要搞清病位、辨准虚实,针对病情随症治之,就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当前临床发现,上热下寒的病位有4个比较常见:
1、出现在脾胃,以中青年、中老年多见,上部是饮食失节,胃热口臭,口腔疾病,食欲不振,下部是脾寒引起腹泻,二便异常。
2、出现在心肾,以老年人、更年期妇女多见,上部是心烦、潮热、盗汗、睡眠不佳,下部是肾冷腰酸,小便清长,四肢厥冷。
3、出现在厥阴,以成年人多见,是六经病里的最后一经病,阴阳失衡,心胸热痛,泄泻不止。
科大讯飞(SZ 002230,收盘价:48.92元)11月2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第六届第十次董事会会议于2024年11月22日以现场和“讯飞听见”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审议了《关于提请股东会授权董事会办理公司首期员工持股计划有关事项的议案》等。
4、出现在误治以后,不论是中医误诊还是病人自己乱用药,多见于少阳病症,引起上边热上加热,口苦咽干,下边寒上加寒,大便溏烂。
这4个病位,是不是都是虚症?因为有的中医以“阳虚”来辨证上热下寒。其实上热下寒分虚实两种,当脏腑虚损而出现阴阳失调,是虚证;如果因为痰、气、水、瘀、热等阻滞,是实证。
所以,病位搞清范围了,虚实弄清来由了,相关的治法就清楚了。上热下寒可用艾灸、按摩、泡脚、拔罐等方式辅助缓解,这里侧重从用药来探讨。
用药的治法常见于7个:
1、中焦脾胃堵、瘀、失司引起的上热下寒,有两个常用的方剂:黄连汤、半夏泻心汤。
2、过度虚劳引起的上热下寒,影响睡眠,可用酸枣仁汤安神;辨证为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交泰丸。
3、上热重于下寒,症见咽炎有脓血,手足厥冷,腹泻,用麻黄升麻汤。
4、痰热结胸,心胸烦闷疼痛,成为典型的结胸证,可用陷胸汤。
5、当辨证中虚引起阴阳失交,要用建中汤类、桂枝汤类等;当阴盛格阳时,要考虑四逆汤类方。
6、厥阴病可选用乌梅丸、吴茱萸汤,妇人厥阴重症,引起瘀血,上烦热口唇干燥,下月经不调宫寒,用温经汤。
7、少阳病误治以后,引起上热下寒,纠正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从各个药方的组成看,有的用肉桂、附子、吴茱萸等药材引火归元,这是调理上热下寒的基础思路之一,但有的则不需要引火归元,反而要宁心安神,引邪外出,催动气血等,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但所有的病位、治法如何做好股票配资,都建立在认真辩证,舌诊、脉诊等基础上,患者切不可自行用药,需遵医嘱用药,中病即止。
Powered by 股票配资大全_股票配资模式_股票线上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